您好,欢迎访问国家安全生产宣教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安全常识 > 试论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理念

试论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理念

www.china-safety.org     时间:2014/3/31 13:57:20 来源:开发部 点击:1907

  人的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思路,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安全后果。这是思维科学早已证明了的正确结论,问题是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理念,才能有效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维护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个人、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平台。
  所谓安全理念,就是安全思想,是人们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他要求人们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安全对单位、对个人是否处于生存的第一需要,有些观点认为生理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没有正常的生理机能,人类就不可能存在。我们不能说该观点错误,但是从安全的广义和内涵上,生理、安全的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安全是为了保证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发展。人没了,发展就没有意义;不安全,发展就不可持续。所以,把安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延伸到职工健康饮食、健康生活、安全生产……,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二是事故能否预防?在事故能否预防这问题上,人们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实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种是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事故是必然,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这是人们在思想中存在的普遍认识,认为,隐患不可能杜绝,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另一种认识是人在活动中进行了安全管理,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因为人类存在未知的知识领域。
  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好回答,因为它浅显易懂,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都能认识到没有安全,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所以安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但是对事故是否可以预防,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说服人的,因为在理论界把事故定义为意外事件,既然定义为意外事件,也就是出乎人们的所料之外,所料之外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人没有先知先觉,即使能预测、能监测,也就是个轮框性的东西,不可能具体、形象、明确。如果我们坚持这种观点,认为事故是不可以预防,那么我们将会在安全生产领域永远处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地位,我们谈安全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这就涉及到安全认识领域里的哲学问题,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事故是否可以预防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是先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意识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在认识、改造世界方面具有能动性。
  根据这一哲学原理,虽然事故属于意外事件,但是人们可以能动地去认识事故,研究其发生的机理,发生的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制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就是对涉及到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和预防。在没有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制定出安全措施之前,是不能进行生产的。正如杜邦公司秉持的观点,认为 ,只要对人的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就某一起事故而言 ,如果预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完全可以避免。因此 ,无数个可以预防的个体加起来 ,便能使所有事故得以避免。另外,受人的认识能力所限,我们目前还不能认识到某些事故的发生机理和条件,但是我们从构建生命通道、建立救援体系、开发救援装备、丰富应急逃生常识等方面,可以最大减少复杂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科学的安全理念应该是,安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安全是为了保证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发展。人的活动都存在安全问题,人人都有抓好安全生产的责任。只要对人的活动进行了安全管理,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无数个可以预防的个体加起来 ,便能使所有事故得以避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是安全生产管理中永远不变的真理,是我们每个人应树立的科学理念。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安全理念,我们才能促进管理层的安全责任感,使其失去了"纯属操作者个人违章"的借口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强化管理、杜绝违章、消除隐患 ,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安全理念,我们才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说,那种"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论调 ,容易使人们在事故面前持消极、悲观态度 ,在安全方面不思进取 ,从而对隐患无动于衷、对违章司空见惯,造成事故的不断发生。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安全理念,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安全生产管理的信心,找到实现安全生产的正确之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应是我们每个人树立的正确的安全观。


  • 主办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网站邮箱: xjzx@chinasafety.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兴化东里9号楼 邮编:100013 京ICP备11011520号
    技术支持:中国矿产商业网